如何破解“看病难”? 我们需要这两大工具
2021年已过去四分之一。现在春光明媚,正是奋发之时。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整体部署下,医疗健康、绿色经济、养老服务、芯片产业等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前景的行业,将迎来新的增长契机。在此宏观背景下,中欧充分发挥平台智库作用,中欧教授们对诸多重要行业展开深度剖析与前景展望。在“宏观展望”系列的开篇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、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,将对我国卫生健康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,并对“社会办医”“互联网+医疗”等行业热点进行解读。
近年来,我国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,但未来还有持续改进和提升的空间。
首先,医保基金吃紧。虽然国内商业保险近几年发展较快,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较低。
其次,优质医疗资源不足、分配不均。目前,三甲医院主要集中于大城市。虽然政府在2015年就推出了分级诊疗制度,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,但落实效果欠佳。国内医疗服务主要还是靠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公立医院来提供,结果就是供需严重不平衡,老百姓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。
此外,医疗卫生体系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还有待提升,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,这进一步加剧了医疗的供需失衡。
引入社会资本办医,可有效缓解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。所以近年来政府对此持鼓励态度,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又提出要“支持社会办医”。但目前来看,社会办医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,虽然国内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已占医疗机构总量的60%-70%,但在满足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方面,贡献还是相对较小。
01
社会办医到底该怎么做?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。
一、聚焦细分市场,明确自身定位。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和公立医院正面竞争,而是要提供差异化服务。这也是很多民营医疗机构的现行做法。民营医疗机构起步晚,无论是资源还是品牌,都很难与公立医院相匹敌,国家政策对两者的支持力度也不一样。所以,最好是聚焦一两个有发展潜力的、自己有相对优势的细分市场,做好人才队伍建设,加强内部管理,不断提升医疗技术,从而做出自己的品牌。
二、把握消费升级的新机遇。老百姓收入增加后,他们的医疗消费也会升级。但是,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上是公益性、大众化的医疗服务。因此,民营医疗机构要善于发现消费升级带来的差异化市场需求。
三、加强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和互补。比如,国家现在鼓励医生多点执业,因此,民营医疗机构可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,引入一些公立医院的知名医生,从而提升自己的医疗专业度。再比如,公立医院主要聚焦于治病,也就是诊中部分。而民营医疗机构可着眼于健康产业链的诊前、诊后部分,例如利用互联网做医疗问诊、提供术后康复护理等。在这些环节,公立医院做得并不够,但这是社会办医可以发力的地方。
四、探索和商业保险的创新合作。一般公立医院支付时使用医保,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也可用医保,但这是远远不够的,需探索和商业保险的创新合作。在许多发达国家,商业保险是医疗费用的主要来源,而在我国商业保险仅占很小比重,因此还有较大发展空间。
五、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。当然,资本是把“双刃剑”。它可以帮助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,也可能会摧毁它,因为资本往往追求短期回报,而医疗服务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生意。
02
互联网医疗要回归医疗的本质
除了支持“社会办医”,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还第三次提出要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,但这次提出了“规范发展”。在我看来,当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。
去年疫情期间,互联网医疗发展迅猛,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,很多医院甚至企业都忙着拿互联网医院牌照,这固然是一个好势头,但也应看到,中间不乏有盲目跟风者,其申请牌照只是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,而没有考虑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
其实,人们的就医需求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。除非发生类似疫情的突发情况,人们又无法到线下医院就诊,互联网医疗才会迎来爆发。一旦疫情得到控制,人们的生活节奏回归正常,就医总体需求就会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。所以,尽管互联网带来的医疗便利性会使线上需求不断增加,但不能指望利用互联网工具来推动行业爆炸式增长。
医疗是一个“慢行业”,而且很多服务必须在线下完成,因此,互联网医疗还是要回归医疗的本质,多去探索如何为患者创造价值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要规范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的发展,在我看来有三个出发点:
第一,互联网医疗的持续发展需建立在规范、有序的基础之上,医疗健康关乎人们的生命,其他行业互联网化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不应在医疗健康领域重蹈覆辙;
第二,医疗、医药和医保“三医”领域在线下存在不少灰色地带,不能让其蔓延至线上;
第三,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桎梏,而互联网能发挥巨大的作用,但前提是数据的规范应用和对患者隐私数据的保护。
03
医疗改革还需不断深化
近年来,国家对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的投入逐年增加,且增速超过GDP的增幅。但看病贵、看病难、医患矛盾等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。究其原因,主要还是前面提到的供需不平衡和管理低效所导致。所以,我们还需继续深化医疗改革。
2018年,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,通过医保支付来提升医院效率,降低药品价格。我觉得这个大方向是好的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,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。公立医院提供了很多公益性服务,但如果医院的收益得不到保障,医生的阳光收入得不到提升,那很多医改措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如何更好地平衡医疗服务的供给和需求?我觉得有两个方向:一是“医疗+科技”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医院的管理水平,同时降低运营成本;二是“医疗+金融”,通过运用一些创新性的支付方式,例如商业保险,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难点。实际上,现在有一些医疗企业,在这方面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。
到2030年,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万亿元,是一个巨大的行业,也是一个朝阳行业。不过,这个行业的利益相关方众多,所以改革和创新的推进难度较大。但这事关全社会的福祉,值得企业界、学术界等不断探索研究,以期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。
你是否有过“看病难”的经历?在你看来,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欢迎文末留言。
推荐阅读
点击咨询中欧课程